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李正清:花腰傣竹编的守望者

    信息发布者:方笈翔
    2019-08-08 10:57:10    来源:漠沙之窗   转载

    花腰傣竹编


            生活在新平县漠沙镇的花腰傣人民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,村村寨寨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中,凭借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,当地傣族人民擅用竹子为材料编制各种竹器,大至篱笆、床、桌、柜、席,小至饭盒、帽、篓、提箩、甑子等,他们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竹编的影子。

            近日,记者来到漠沙镇曼勒社区乌伦小组,见到了花腰傣竹编市级传承人李正清,他热情洋溢地为记者讲述编织工艺及其背后的故事。

    儿时爱好,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

           今年49岁的李正清,从小就爱看爷爷和父亲制作竹制品,也不时会琢磨着动手做。初中毕业后,李正清就专门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技艺,凭着兴趣和努力,他渐渐熟练掌握了各种竹编工艺流程。“我刚学的时候,双手多次被刀具和竹子划伤,不被划伤无数次,是学不成这门手艺的。”李正清说。李正清的双手,手指和手掌被刮伤的痕迹清晰可见,一层又一层。

            问起竹编制作有些什么讲究?李正清告诉记者,竹编制作在材料选用有非常严格的要求,必须是质地好、光泽度好、厚度适宜的竹子,他们村几乎每家都栽有竹子,编制的材料便是就地取材。在制作过程中,划篾十分讲究,这是一项比较精细的技术活,根据具体编织的需要,篾片将被划为一指片、半指片的方条或细丝条,这样才能编出不同的工艺品。无论编制哪一种产品,都很注重竹篾的行列穿插结构。最后有的成品还需进行一定的装饰。

            据李正清介绍,竹编品种类繁多,其中以斗笠帽、秧箩、黄鳝笼等竹器编织技术最有代表性。以斗笠帽来说,材料选用当地的金竹,一岁竹最适宜。把鲜竹砍回来后破成篾,接着“匀篾”“刮篾”等,之后就可以开始编笠帽。编笠帽也是技术活,要用青皮这一层编,并要用两根弹性很好的金竹破成四半,编出四根肋条,再用粗篾围成一个圆架。先要编帽心,用削好的四根细篾左右交叉搭配进行编织,编三层后,洒点水润一下,再把篾往帽心挤,顶就尖起来了,再用铁丝扎紧。帽心编好后,沿着四根金竹肋条,用细篾从帽心向周围编,然后以若干根细金竹条交叉支撑。最后是帽面漆染,要用青油漆染才好看,且绿色、美观,这样一顶斗笠帽就做成了。

    匠心独运,让传统与现代相融合

            “啪”一声响,李正清将一根手臂粗的竹子劈开,一股竹子特有的清香迅速弥漫开来。接着,他娴熟地用刀将竹子分解成一条条竹篾,再将竹篾搭配着穿梭起来,没多时一只精致的傣族工艺小竹篓就露出端倪。看似错综复杂的工艺,在李正清手中,就是这样如行云流水一般简单、自然。

            说起用竹子编制傣族用品的手艺,李正清已经记不清家里传了多少代,自从17岁从父亲手中学到这门技艺,如今的他已经编了32年,是当地著名的竹编艺人。一直以来,对于竹编的发展,李正清都有自己的想法,他努力有一些新的开拓,做到与时俱进。李正清告诉记者,1997年他首次在竹编工艺品上进行装饰,采用花腰傣的刺绣、剪裁、服饰工艺手法,成功装饰竹编工艺品,使全镇竹编工艺产品价格上翻了一番,竹编工艺品市场呈现广阔前景,利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,漠沙镇的竹编工艺产业受到了省内外顾客的青睐和欢迎。

            同时,多年来李正清应邀到各地展览演示傣族竹编技艺。他2006年6月应云南省文化厅邀请,参加“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”;2006年9月参加“亚洲博物馆长和人类学家论坛”及“澜沧江—湄公河流域傣族纺织工艺展演”;2007年2月在昆明老街庙会展演中,夺得金奖;2009年12月参加在深圳锦绣中华·民俗文化村举办的“云南文化旅游周”竹编工艺展演;2010年8月,带着竹编工艺作品参加上海世博会展销,将新平漠沙傣族的传统手工竹艺展现在世界面前,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。2016年7月参加新平县首届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大赛,作品《傣雅女子斗笠帽》获编织类银奖。这两年来,李正清依旧活跃在各级各类活动上,尤其是在省、市、县举办的非遗展上,经常有他的身影。

    一颗痴心,盼技艺代代相传下去

            近年来,由于制作竹制品周期长、售价低,无数的塑料制品开始充斥他们的生活,傣族乡民们逐渐放弃了这门不知道传了多少代的技术。李正清看着身边用竹子编东西的傣族同胞越来越少,在坚持之余,深感无奈。

            “如今大家用的塑料筐、玻璃盆等,价格不贵花样又多,愿意用竹筛、竹篓的人自然不断减少。竹编制品不仅利润低,做起来还复杂耗神,所以许多以前干竹编的人都慢慢转行,另寻出路了。”李正清说,用竹子编一只日用背篓,前前后后得要一个星期,可是这样一只背篓在市场上只能卖百来块。同样,编制一顶竹帽,得花2到3天,在市场上只能卖到五六十块。“如果靠这门手艺吃饭,全家都得挨饿了。”李正清感叹道。

            面对如此窘境,李正清却不想放弃,他说:“这是一门傣族的传统手艺,如今已经没人编了,这门手艺不能失传,就算难卖点,我也会坚持下去。”这些年,通过电话,李正清长年接到来自周边、昆明、海南、深圳等省内外的订单,有时订单集中他一个人做不出来,就会分给村里人来做。除此,每逢赶花街的时候,李正清会带着自己的竹编制品去售卖。

            “竹编手艺越来越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。现在就盼着这门祖传技艺后继有人。”李正清说。花腰傣竹编是花腰傣手工技艺的精髓,它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口头说教和实际操作相传,没有严格意义的传承方式,人人可以学习,不存在宗派、家族的传承方式。只要有人愿意学,李正清都会不遗余力地将毕生竹编技艺相传。

            这几年,漠沙镇关圣小学开设了花腰傣特色兴趣小组,在每周四下午都会组织活动。从2017年开始,李正清应邀担任竹编指导教师。“我先教他们编小燕子、小毛驴、小鱼、小虾之类的,然后再编我们傣族特色的饭盒,帽子、斗笠,希望竹编技艺这样能传承下去。”李正清说。而在家庭的影响下,李正清的儿子李行飞也学会了竹编技巧,虽然李行飞常年在外,只是逢年过节回家才拿起竹子来编,但是李正清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。

            采访结束后,李正清边哼起了悠扬婉转的傣族小调,边做起竹编工艺品,他身上所独有的宁静与质朴情怀让人动容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2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